【课程故事】“筷”来一起嗨——永嘉三幼大七班班本课程
发布者:胡秋月 日期:2025-01-08
访问次数:88
升入大班后,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用餐时光里有了新发现:餐具不一样了!中班时大家都熟练使用勺子,而现在摆在面前的是一双双筷子。这一变化,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,引发了一场热烈的探讨。
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,问题像连珠炮般不断抛出。看到孩子们对筷子有着浓厚的兴趣,我们开启了一段关于筷子的探索之旅。
《指南》健康领域中提出:“4-5岁的幼儿会使用筷子,5-6岁的幼儿会熟练使用筷子。”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对话,发现他们对新的用餐工具产生了浓厚兴趣,因此,我们迅速抓住这一教育契机,希望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索,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使用筷子的技能,锻炼手指灵活度,手指小肌肉群的发展。于是本次班本课程《“筷”乐一起嗨》应运而生。
1.通过观察、猜测、调查、讨论分享等方式了解筷子的知识,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2.在实验、游戏中大胆探索、交流、合作、创新,体验同伴间合作互动的快乐。
关于筷子,你知道些什么?你还想知道关于筷子的哪些秘密呢?问题一出,孩子们炸开了锅,心中有许多的为什么。为了弄清楚筷子的“秘密”,我们的“筷”子大调查正式开始了。
通过调查,孩子们对筷子有了初步的认识,也了解了筷子的不同种类。
筷子,源于中国,距今三千多年。远古时代,人们吃食物是用手抓,但在有了火、烹饪后,吃烫热的食物时,就用木棍来辅助,日久天长,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取食物的本领,这就是筷子的雏形。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,就有了用树枝、竹片或动物骨骼制成的筷子。
通过观看筷子起源的故事,孩子们了解到了筷子由箸变筷的演变过程,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。
筷子对于孩子们来说即熟悉又陌生,面对孩子们对筷子的已有经验,我们追随孩子的目光和兴趣,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,孩子们观察自己家厨房的筷子,发现了筷子有很多种材质的,如:竹制的、木制的、塑料的、不锈钢的等,而且每家每户的筷子都不一样,筷子上的花纹也不一样,孩子们还进行了筷子调查表的记录和分享,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次提高了孩子们对筷子的认知能力,从中也学习到更多关于筷子的文化。
筷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,可是吃饭时孩子们犯难了,老是夹不住菜?手怎么握筷子?怎么我的筷子总是掉地上?
刚开始总是掉饭粒,把饭放在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,就会好一点。
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筷子的使用方法,在了解了筷子的知识后,孩子们对如何正确使用筷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。
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,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创编了筷子的儿歌:
儿歌虽然只有短短几句,但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表达了出来,孩子们用小儿歌的方法练习使用筷子,拿筷子似乎变得容易了。
随着活动的深入,孩子们对“筷子”的了解更加丰富,来看看小小设计师们都设计了哪些不一样的筷子吧!
兔子筷、五彩筷、机器人筷......“筷”乐设计越来越有意思,孩子们开动脑筋,发挥想象,一个个变成了新型筷子的设计师,设计出了可爱又富有创意的筷子。
除了画画的方式,小朋友们还用了粘土来制作.....
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,用筷子吃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、实际操作,慢慢在日常生活及学习游戏中使用筷子,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使用筷子的环境,帮助他们练习使用筷子,促进他们手部精细动作的协调发展,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。练习中,有的孩子掌握得很不错,有的孩子还需要继续练习使用筷子的技巧,以及正确拿筷子的姿势,相信很快他们就会正确掌握拿筷子进餐、夹东西的技巧。
幼儿在艺术领域学习如何用筷子做出美丽作品,前提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,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,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。一件件有温度、有创意、有童趣的“筷子”艺术品蕴含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。
班本课程“筷”来一起嗨,从幼儿兴趣出发,在活动中观察发现、深度思考和分享交流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,孩子把自己活动中所见、所想、所悟等用动作、语言、符号进行多元表达,体验着探秘筷子的乐趣,而老师则成为一名好听众,以平等、开放且耐心的态度走进孩子,倾听孩子,关注孩子的表现,追随孩子的表现。我们将继续一路“筷”乐前行,让孩子们成长路上充满奇遇!